梵蒂冈的新篇章:良十四世是桥梁、传承,还是时代的回响?
引言
当一位新教宗走上圣伯多禄大殿的阳台,向世界宣告他所选择的尊号时,那不仅仅是一个名字的公布,更是一份宣言,一幅蓝图,一个连接着古老传统与未来航向的隐秘代码。新晋教宗良十四世,本名罗伯特·普雷沃斯特,他的这一选择,便如一声穿越历史的狮吼,激荡起无数的解读与期待。
01. “白烟”之后的名字:一个教宗的首次“训谕”
2025年5月,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的烟囱升起了久违的白烟。“Habemus Papam!”——我们有教宗了!当枢机团团长高声宣布来自美国的罗伯特·普雷沃斯特枢机当选第267任罗马主教时,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而当他以“良十四世”(Leo XIV)之名首次祝福罗马城与全世界时,这个看似简单的名号,已然成为他无声的“第一道训谕”。
选择教宗名号,绝非心血来潮。它往往是新教宗对自己牧职核心理念的浓缩,是对某位先贤精神的致敬,也是向教会内外传递的第一个明确信号。普雷沃斯特枢机,这位被誉为“拉丁洋基”的教宗,为何偏偏选中了“良”这个在天主教历史上分量十足,却也沉寂了百余年的名号?
这背后,藏着他的深思熟虑。
02. 向“劳工教宗”致敬:良十四世的初心与坐标
良十四世本人毫不讳言,他选择“良”之名,首要便是为了致敬十九世纪末的良十三世(Leo XIII, 1878–1903在位)。
这是一个极具指向性的选择。
良十三世,这位在位长达25年的教宗,以其1891年颁布的《新事》(Rerum Novarum)通谕彪炳史册。这份通谕,首次以教宗的最高权威,正面回应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巨变,深刻关注新兴工人阶级的困境,捍卫劳工组织工会、获得公正工资和安全工作环境的权利。他因此被誉为“天主教社会训导之父”,“劳工教宗”。
新教宗良十四世,出生于美国工业重镇芝加哥——一个劳工运动曾经风起云涌的地方。他的父亲是教育工作者,母亲是图书馆员,家庭背景让他对普通人的生活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更重要的是,他长达二十年在秘鲁的传教生涯,深入贫民社区,服务边缘人群,这段经历无疑在他心中刻下了对社会公义的深刻烙印。
选择“良”,正是他对自己牧职方向的清晰定位:延续良十三世的道路,让教会成为“与人民站在一起”的教会,特别关注那些在现代社会中被边缘化、被剥夺尊严的群体。这不仅仅是致敬,更是一种承诺——他的教宗任期,将深刻烙印“社会正义”的基因。
03. “良”之源起:雄狮初吼与“大帝”风范
“良”(Leo),拉丁文意为“狮子”。在西方文化中,狮子象征着勇气、力量、王者风范,乃至神圣的守护。将“良”作为教宗名号,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
圣良一世(St. Leo I, 440–461在位),是第一位让这个名号熠熠生辉的教宗。他不仅是首位被尊称为“大帝”(the Great)的教宗,更以其神学智慧和政治勇气闻名。
公元451年,他在著名的《大卷》(Tome of Leo)中清晰阐释了基督二性一位的正统教义,为迦克墩大公会议所接纳,平息了当时激烈的神学争论。
更富传奇色彩的是,公元452年,面对“上帝之鞭”匈奴王阿提拉大军压境罗马城的危局,良一世孤身犯险,亲赴敌营,以其威严与智慧说服阿提拉撤军,使罗马免遭涂炭。
圣良一世的“狮子般的勇气”和对信仰的坚定守护,为“良”这个名号注入了最初的、也是最为深刻的内涵:捍卫信仰、守护羊群、勇于担当。良十四世选择此名,无疑也希望从中汲取力量,在纷繁复杂的当代世界中,展现同样的信仰定力和领导魄力。
04. 历史长河中的“良”之印记:十三颗星辰的明暗轨迹
在良十四世之前,天主教历史上共有十三位教宗采用“良”作为名号。他们如同夜空中的星辰,共同勾勒出“良”这个名号丰富而多面的历史图谱,既有辉煌,亦有警示。
良三世(Leo III, 795–816):公元800年圣诞节,他为查理曼大帝加冕,这一历史性举动奠定了中世纪教权与王权关系的新格局,也深刻影响了欧洲历史的走向。
良四世(Leo IV, 847–855):面对撒拉森人的海上威胁,他修建了环绕梵蒂冈的“良墙”(Leonine Wall),至今仍是罗马城的重要历史遗迹,展现了教宗作为城市守护者的另一面。
良九世(Leo IX, 1049–1054):这位德意志籍教宗是中世纪教会改革(格里高利改革)的先驱。他严厉整肃圣职买卖和神职人员纪律松弛等问题,力图重振教会。然而,也正是在他任内,1054年东西教会大分裂的悲剧拉开序幕。
良十世(Leo X, 1513–1521):出身佛罗伦萨豪门美第奇家族,他是文艺复兴盛期的教宗,热爱艺术,生活奢华。但也因批准售卖赎罪券以筹措修建圣伯多禄大殿资金,直接点燃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导火索。
良十三世(Leo XIII, 1878–1903):如前所述,他以《新事》通谕开启天主教社会训导,鼓励科学研究(创建梵蒂冈天文台),推动托马斯哲学的复兴,试图调和教会与现代世界的关系,其智慧与远见为教会步入20世纪奠定了重要基础。
这一串名字,既有神学巨匠、改革先锋,也有艺术赞助人、政治博弈者。他们所处的时代各异,面临的挑战不同,其功过是非也任由历史评说。但“良”这个名号,无疑承载了教会渴望强大领导、智慧引导和时代回应的集体记忆。良十四世选择它,也是将自己置于这道厚重的历史传承之中,接受其荣光,也承担其重量。
05. 新“狮王”的挑战:在分歧的世界中“合而为一”
良十四世,这位“拉丁洋基”,带着他在北美、拉美和罗马教廷的丰富阅历登上了伯多禄宗座。他的牧徽格言是“In Illo Uno Unum”(在唯一的主内合而为一),这与他选择“良”之名所蕴含的勇气与担当精神,以及致敬良十三世的社会关怀,共同构成了他牧职的初步画像。
他流利掌握五种语言,被视为“世界主义者”,这使他具备了在日益多元且分化的世界中扮演桥梁角色的潜力。他延续方济各教宗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强调教会应“走向贫困者、走向边缘人群”。同时,他在教义问题上持守传统,但在治理风格上又展现出善于倾听、推动“共议精神”(Synodality)的开放姿态。
“良”之名,赋予了他历史的参照,也设定了公众的期待。人们期待他能像良一世那样,在信仰的根本问题上展现“狮子般”的坚定;期待他能像良十三世那样,以智慧和同情心回应时代的重大社会议题。
然而,正如历史上的“良”教宗们一样,良十四世也面临着属于他这个时代的独特挑战:教会内部的张力、世俗化浪潮的冲击、科技伦理的迷思、全球冲突的阴影……这位新“狮王”能否在他的任期内,真正践行其“合而为一”的格言,弥合裂痕,凝聚共识,引领天主教会这艘古老航船在新的世纪风浪中稳健前行?
尾声:名号之下,道阻且长
一个名号,如同一面旗帜,昭示着方向,凝聚着力量。良十四世选择了“良”,便选择了一条充满历史回响与时代挑战的道路。
这不仅是对先贤的敬意,更是对未来的承诺。
“狮子”的勇气与智慧,能否帮助他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为信仰作证,为人类服务?历史的聚光灯已经打亮,而这位新教宗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书写。
他的“良”之名,最终将镌刻下怎样的历史印记,唯有时间能给出答案。但无疑,这声来自21世纪的“狮吼”,已经让世界为之侧耳。
(来自微信公众号:流码公社)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