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星辰何以黯淡?百度AI从巅峰滑落:被低估的‘体制成本’与错过的‘关键窗口’

“我们曾以为星空触手可及,为何最终却发现,追光的路径上不仅遍布荆棘,曾经耀眼的光芒也似乎日渐黯淡?”这或许是许多曾对百度AI寄予厚望,如今却五味杂陈的旁观者,心中挥之不去的疑问。

一切的序章,都曾预示着一个不凡的开端,然而,命运的剧本往往比预想的更为曲折。

01:黎明前的喧嚣,与巨头同桌的东方身影

2012年的深秋,一场围绕三位“深度学习炼金术士”——杰弗里·辛顿、伊尔亚·苏茨克维和亚历克斯·克里泽夫斯基的小型初创公司DNNresearch Inc.的拍卖,在科技圈暗流涌动。正如凯德·梅茨在《深度学习革命》中所记录的那样,这更像是一场对未来版图的预先争夺,赌注是即将到来的智能时代。

牌桌上,谷歌、微软、DeepMind等巨头环伺。而一个来自东方的名字——百度,也赫然在列,试图在这场未来的盛宴中分一杯羹。

是的,百度也加入了这场竞逐。

这无疑证明,在那个深度学习的“破晓”时分,百度至少在战略眼光上,一度与世界顶级玩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附近。他们察觉到了这项技术的颠覆性潜力。尽管最终谷歌以4400万美元的价格将这三位关键人物收入囊中,但百度的参与,至少在当时,为自己贴上了一个“AI先行者”的标签。

不久之后,2014年,“谷歌大脑”的联合创始人吴恩达(Andrew Ng)的加盟,更是将百度的AI叙事推向了一个高潮。 这位在人工智能领域声名显赫的人物,选择百度作为其施展抱负的新平台。

一时间,聚光灯下的百度AI,似乎承载了中国人工智能突破的厚望,前途看似一片光明。

02:“All in AI”的高光与隐忧,喧嚣下的伏笔

吴恩达的到来,确实为百度注入了强大的技术势能。

“All in AI”,李彦宏的公开宣告,标志着百度将公司的未来押注在了人工智能这条赛道上。百度大脑、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IDL)的建立,一度吸引了众多顶尖人才,产出了一些在当时看来颇为亮眼的成果。 那几年,百度在AI领域的声量一度达到了顶峰。

语音识别的Deep Speech技术,曾在准确率上取得过领先。

图像识别领域,也曾展现出不俗的实力。

自然语言处理,依托其搜索引擎的积累,也被视为核心阵地。

可以想象,在那个“黄金时代”,百度AI的实验室里洋溢着乐观与期待。学术论文、技术突破的消息不时传出,似乎都在印证着“All in AI”战略的正确性。

然而,高光之下,隐忧也已悄然埋下。外部的赞誉和内部的乐观,是否也催生了一种“技术领先幻觉”,而忽视了AI商业化落地的漫长与艰难,以及更深层次的组织和文化挑战?

03:迷航的舵手,战略摇摆与体制之困

时代的浪潮向前,而百度的AI航船,却似乎在关键时刻显得有些摇摆不定。

2017年,吴恩达的离职,给百度的AI雄心蒙上了一层阴影。这位领军人物的离去,不仅是人才的损失,更引发了外界对百度AI战略可持续性的初步疑虑。

紧接着,2017年初,另一位在业界享有盛誉的陆奇,以百度集团总裁兼COO的身份空降,一度被视为百度重整旗鼓、聚焦AI的希望。 陆奇在任期间,确实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试图将百度的资源和精力重新聚焦到AI主航道上,其雷厉风行的风格也一度赢得了市场的积极反馈。

然而,这场被寄予厚望的“救赎”也仅仅持续了一年零四个月。2018年5月,陆奇的离任, 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激起了更大的波澜和更深的疑问。两位世界级的AI帅才相继“水土不服”,使得外界的目光不得不从技术本身,更多地投向了百度这家公司深层的运作机制和文化土壤。

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让这家曾立志“决胜AI时代”的公司,在关键人才的吸引与维系上,屡屡遭遇挫折?

一个无法回避的原因,或许是长期以来搜索引擎广告业务带来的“舒适区依赖”。 过于丰厚的利润,使得公司在面对需要巨大投入、短期内难以看到商业回报的颠覆性创新时,缺乏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壮士断腕的勇气。当“躺着赚钱”成为一种习惯,主动拥抱不确定性和高风险的AI前沿探索,其内部阻力可想而知。

与此同时,随着公司体量的增长,“大公司病”——如层级臃肿、决策效率低下、部门壁垒森严、官僚文化滋生等问题,也逐渐显现, 并日益侵蚀着创新的活力。对于需要快速迭代、灵活应变的AI领域而言,这种僵化的体制和文化,无疑是致命的。曾经的“简单可依赖”,在现实中似乎渐行渐远。

04:错失的版图与艰难的追赶,光环褪色后的挣扎

当AI的浪潮与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交汇时,百度未能抓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核心入口,这为其后续的AI发展埋下了更深的隐患。

缺乏强大的移动端超级App生态,使得百度在用户数据维度、用户连接深度以及AI应用场景的广度上,与腾讯、阿里巴巴等竞争对手相比,存在着先天的劣势。

当算法、算力和数据被视为AI的三驾马车时,数据这一环的相对薄弱,无疑限制了百度AI的想象空间和落地能力。

更严峻的是,市场的竞争格局也在悄然改变。

不仅AT等传统巨头凭借其生态和资本优势在AI领域加速布局,更有如字节跳动这样的新锐力量,以凌厉的算法和产品能力,在信息流、短视频等领域重塑市场。 一批专注于计算机视觉等细分赛道的AI独角兽企业,也开始蚕食市场份额。

百度AI在技术上或许仍有其积累,但在将技术转化为能持续产生商业价值、构建强大生态壁垒的产品和服务上,其步伐显得迟缓而沉重。昔日的光环逐渐褪色,取而代之的是外界对其商业化能力和增长前景的持续质疑。

当然,百度并未完全放弃。自动驾驶(Apollo平台)被视为其押注未来的关键棋子, “萝卜快跑”的运营也展现了其在该领域的长期投入。百度智能云业务也在努力追赶,试图在产业智能化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文心一言等大模型的推出,也表明其不愿在生成式AI这一新战场上再次落后。

但这些追赶的努力,能否弥补此前错失的战略机遇期,能否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围,仍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论调,也时常在坊间流传。

05:未卜的前路,星光黯淡后的沉重反思

回顾百度AI这十余年的发展轨迹,从最初的意气风发、万众期待,到后来的战略摇摆、人才流失,再到如今在追赶中寻求突破,其间的起伏与波折,令人唏嘘。

这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在技术浪潮中的个体沉浮,更折射出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战略定力、组织文化、商业模式创新对于科技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曾经的辉煌,如今看来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深层次的问题和未能跨越的障碍。百度依然拥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但在AI这条充满不确定性的赛道上,它所面临的挑战,远比想象的更为严峻。

或许,真正的“掉队”并非技术上的暂时落后,而是创新精神的消退、组织活力的丧失以及对用户和市场敬畏之心的淡漠。

那颗曾在东方天空闪耀过的AI星辰,如今光芒已不复当年璀璨。前路漫漫,挑战重重,百度AI的故事,远未到终局,但留给它重新证明自己的时间,或许已经不多了。这不仅是百度的反思,也是整个行业需要共同思考的命题:如何在技术的喧嚣中保持清醒,在商业的诱惑中坚守初心,真正将智能的福祉带给更广阔的人群。

(来自微信公众号:流码公社)

本文由作者按照 CC BY 4.0 进行授权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