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塔西佗陷阱

塔西佗陷阱(英语:Tacitus Trap),或称塔斯佗陷阱,是一个政治学理论,得名于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意指倘若公权力失去其公信力,无论如何发言或是处事,社会均将给予其负面评价。这一术语最早见诸中国美学家潘知常的2007出版的《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潘知常揭秘四大奇书》一书中,后成为中国学界和媒体的高频词汇。

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将惩恶扬善作为写作历史的目的,认为应当“只应当提到那些特别高尚的和特别恶劣的建议”,“保存人们所建立的功业,并且使邪恶的言行对后世的责难有所畏惧”,留有《历史》等不多的著作,但影响深远。公元69年,加尔巴在混乱中接替去世的尼禄成为罗马皇帝,其中的争权夺势引起人民的反感。加尔巴处死了造成叛乱的将领克洛狄乌斯·玛凯尔(英语:Clodius Macer)和另一个可能发动叛乱的将领丰提乌斯·卡皮托(英语:Fonteius Capito)——而且命令未达之前他就已经被处决了。有些人认为卡皮托没有这样的野心,对迦尔巴的做法产生了不满。对此,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所著之《历史》评论道:

……外界对这两次的处决的反应很不好,而且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

中国大陆美学家潘知常在谈论《三国演义》中的乱世成因时,指出:

专制社会乃一无限之政府,其欲望是无法克制、只能不断去满足的。皇帝越是去横征暴敛,国库越空虚,均为贪腐所侵蚀;国库越空虚,则加剧皇帝之横征暴敛,社会不得不崩溃。专制社会下的中国政府,不贪污、不腐败就无以发财,升官为发财,争权亦为夺利,从皇帝到官员皆是如此,贪腐不可抑制。

潘知常形容专制政府到此时即进入“塔西佗陷阱”,最终导致乱世的出现。

中国大陆作家谌旭彬则援引《论语》中子贡“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之言,认为“子贡陷阱”则是更合适的称呼,并称慈禧、孔祥熙等人都曾落入此陷阱中。

“塔西佗陷阱”是个非常危险的现象,特别是在政治社会治理中,因为一旦陷入这个陷阱,民众对公权力的信任就会丧失,而且你说的越多、做的越多,信任丧失得越彻底,最后会发生什么不难得知。历史上很多王朝解体,原因各个不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民众对公权力的信任丧失,也即是陷入了“塔西佗陷阱”。

本文由作者按照 CC BY 4.0 进行授权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