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Pope该叫“教宗”还是“教皇”?争议背后,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几天前,由于教皇(教宗)方济各的离世,我发了一篇关于世界宗教发展的文章。后来有几个网友留言以及私信讨论说到Pope到底是该叫教宗还是叫教皇的问题。随后我简单回复了一下。但总感觉意犹未尽,因为我经常在新闻中也常常看到既有使用“教皇”也有使用“教宗”。我很好奇为什么会有两种翻译?它们各自是怎么来的?到底哪个翻译更‘正确’,或者说更‘合适’呢?

AI帮我研究了一下,本文是它研究的全文。

一. 引言

天主教的最高领袖在英语中被称为“Pope”,这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人知的头衔。然而,当这个头衔被翻译成中文时,常常出现两种不同的译法:“教宗”和“教皇”。这种翻译上的差异并非偶然,它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历史以及政治等多重因素复杂的相互作用。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这两种中文翻译的由来、语义差异、历史演变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情况,以期揭示这个看似简单的翻译问题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语言、历史、文化乃至政治层面的信息。通过对“宗”和“皇”这两个汉字的词源和语义进行细致的分析,追溯“教宗”和“教皇”这两个词汇在历史文献中的首次出现,考察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频率和语境变化,并调查当前在不同华人社群中的使用习惯,本报告将致力于阐明为何这两种翻译并存,以及它们各自所突显的“Pope”角色的不同方面。

二. “宗”与“皇”的语义解构

理解“教宗”和“教皇”这两种翻译的关键在于深入剖析构成这两个词语的核心汉字——“宗”和“皇”。这两个字在中文语境中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各自暗示了不同的权力来源和地位特征,而这些特征与天主教教宗的角色存在着复杂的关联。

1. “宗”的语义分析

“宗”字在中文里拥有多重含义,其核心往往与祖先、传承、以及一定的组织体系相关联。检索古代文献,《汉语大词典》将“宗”的首要含义定义为“祖庙”,其次是“祖先”,之后依次是“宗族”、“宗主”、“首领”、“嫡长子”、“派别”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宗”的解释是“尊祖庙也,从宀从示”,段玉裁认为“宗”的本义应为“尊也,祖庙也”。字形上,“宗”由“宀”(房屋)和“示”(神祇)构成,暗示着祖先魂神所在的房屋或场所。因此,“宗”的本义与祭祀祖先的庙宇以及祖先本身紧密相连。

进一步考察,“宗”也引申指代同一祖先的家族,即宗族。在古代宗法制度中,嫡长子孙被称为大宗,其余子孙为小宗。“宗”还可以指根本、主旨,以及派别、宗派,例如佛教的宗派就被称为“宗”。此外,“宗”也可用作动词,表示尊崇、效法 。在宗教语境中,“宗”常与“徒”构成“宗徒”一词,是天主教对“使徒”(Apostle)的翻译,指为了某个特殊使命奉召被差派出去的门徒。

这些多重含义揭示了“宗”字的核心内涵:它强调的是一种源自共同本源的传承关系,一种以特定原则或信仰为基础的组织或派别,以及在这个组织或派别中居于领导地位的人物。将这些内涵联系到天主教教宗的角色,“教宗”的称谓可能更侧重于强调教宗作为圣伯多禄的继承人,是天主教这一宗教派别的精神领袖和信仰传承者。它暗示了一种宗教内部的定位,强调的是教义的传承和信仰的维系。

2. “皇”的语义分析

与“宗”不同,“皇”字在中文语境中则带有强烈的君权色彩。其本义是冠冕,最初由巫师或权贵所戴,后来特指君主所戴的华丽冠冕。由于插有羽饰的冠冕十分华丽,“皇”也具有美丽、光辉灿烂之意。更重要的是,“皇”是古代中国最高统治者的称谓,即皇帝。《说文解字》释“皇”为“大也”,并指出“始皇者,三皇,大君也”。皇帝被认为是拥有统治整个已知人类世界权力的唯一合法统治者。在清朝,“皇上”是臣下对皇帝的尊称。即使在现代,“皇”也常用于表示最高等级或品质,例如航空公司的高级舱位被称为“皇玺桂冠舱”。

“皇”字的核心内涵是与君权、统治、至高无上的权力以及宏伟壮丽相关的。因此,当“Pope”被翻译为“教皇”时,这个称谓很自然地会让人联想到皇帝、君主,强调的是权力、地位以及统治。这可能与历史上教皇曾拥有的世俗权力,例如教皇国,以及在天主教内部所处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有关。

3. “宗”与“皇”对“Pope”角色的不同侧重

通过对“宗”和“皇”的语义分析可以看出,这两个字在中文语境中暗示了截然不同的权力来源和地位特征。“宗”侧重于宗教传承、精神领导和内部凝聚力,而“皇”则强调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力和外部地位。因此,“教宗”和“教皇”这两种翻译方式的选择,也就在无形中突显了“Pope”角色的不同方面。“教宗”似乎更贴近教皇作为天主教信仰体系内的精神领袖和宗教传统的继承者的身份,而“教皇”则更容易让人联想到教皇所拥有的超越一般宗教领袖的地位和权力,尤其是在历史上曾掌握世俗统治权的背景下。

三. “教宗”与“教皇”的历史溯源

要理解“教宗”和“教皇”这两种翻译的出现和演变,历史溯源至关重要。考察这两个词汇最早在何时、在什么背景下出现,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最初的翻译者是如何理解“Pope”这一角色的。

1. 早期来华传教士的文献记录

根据现有文献记载,“教皇”这一称谓(或其早期变体)似乎比“教宗”更早出现在中文语境中。十七世纪,随着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来华传教,他们开始将西方的宗教概念和人物介绍到中国。意大利耶稣会士艾儒略(Julius Aleni)在1623年于杭州出版的《职方外纪》中,就使用了“教化皇”来指代教皇。这本被认为是第一部中文世界地理著作的文献,表明在早期,“皇”字就被用来翻译“Pope”,以传达其在天主教世界的至高地位。

稍晚,在1635年,朱毓朴的《圣教源流》中也出现了“教化皇”的称谓,并解释说这是天主在世上的代表。这些早期的使用都倾向于采用带有“皇”字的称谓,可能是为了在中国这个拥有悠久皇权传统的国家里,更容易理解教皇的权威。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清朝康熙皇帝对“皇”字的使用非常敏感。他认为只有他这位“天下共主”才配使用“皇”字,甚至将日本天皇改称为“日本国王”,并对俄国沙皇在国书中使用不符合中国礼仪的称谓表示不满。在这种背景下,康熙皇帝将罗马教廷的首脑称为“教化王”或“教王”,并要求在朝廷奏表中一律使用这些称谓。尽管如此,一些传教士和中国天主教徒在私下或在写给教皇的奏章中,仍然使用“教化皇”或“教皇”来称呼罗马教宗,这反映了他们认为教皇在宗教地位上与中国皇帝是平等的。

2. 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况变化

尽管早期出现了“教化皇”和“教皇”的称谓,但清朝官方更倾向于使用“教化王”或“教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鸦片战争后中国国力衰落,以及与西方世界的交流日益增多,“教皇”这一称谓逐渐被更广泛地接受。十九世纪中后期,新教传教士在翻译西方著作时,也倾向于使用“教皇”或“皇帝”来翻译“pope”和“emperor”。到了晚清时期,官方文件也开始正式使用“教皇”来称呼罗马教宗利奥十三世。

另一方面,“教宗”这个词的出现和流行可能相对较晚,目前的资料并没有明确指出其最早出现的确切时间和背景。但从语义上分析,“教宗”更符合天主教内部对教皇的定位,强调其作为宗教领袖和信仰传承者的角色。因此,“教宗”的流行可能与天主教在华人社群中的发展以及对自身身份认同的强调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两个词的使用情况可能存在地域和群体上的差异。例如,在康熙时期,官方推行“教化王”,但民间和教会内部可能仍有使用“教皇”的情况。而“教宗”的广泛使用,可能更多出现在近代和当代,尤其是在非中国大陆的华人社群中。

四. 现实中的使用情况

考察“教宗”和“教皇”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情况,对于理解哪个翻译更“流行”或者更“合适”至关重要。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群体,甚至在讨论不同的议题时,都可能倾向于使用不同的称谓。

1. 不同华人社群的用词习惯

当前,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海外的华人社群中,对“Pope”的翻译确实存在明显的差异。根据调查和媒体报道,在中国大陆,官方新闻媒体和民众普遍使用“教皇”。例如,中国外交部在提及教皇去世时使用了“教皇方济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中国大陆,天主教官方组织,如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也倾向于使用“教宗”这一称谓。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海外的华人社群中,“教宗”是更为常用的翻译。例如,台湾在悼念教皇时使用了“教宗方济各”。香港的新闻媒体,如大公报,也使用“教宗”。甚至连美国驻华大使馆的中文声明也使用了“教皇方济各宗座”,而卡塔尔半岛电视台中文网则使用“教皇方济各”。

这种地域上的差异可能源于多种因素,包括历史的沿革、政治的影响以及不同社群对教皇角色的理解侧重点不同。

2. 天主教官方的称谓

从天主教官方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梵蒂冈还是各地的华人教区,都倾向于使用“教宗”这一称谓。梵蒂冈新闻网的中文版、教宗本笃十六世致中国天主教徒的信函、以及教宗方济各本人的讲话和文件都使用了“教宗”。维基百科关于“教宗”的词条也明确指出,“教宗”是天主教会对“Pope”的正式称谓 。甚至在中国天主教的官方网站上,也使用了“教宗”一词。

天主教官方之所以倾向于使用“教宗”,可能是因为这个词更能准确地表达教皇作为整个天主教宗教团体的首领和精神领袖的地位,强调其宗教传承和信仰权威,而避免了“皇”字可能带来的世俗权力联想,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教皇的世俗权力已经大大减弱的背景下。

3. 学术界和新闻媒体的用词习惯

在学术界,特别是宗教学领域,学者们倾向于认为“教宗”是更为准确的翻译,因为它更符合教皇当前的实际角色,即天主教的最高宗教领袖,而非拥有世俗统治权的君主。然而,正如前文所述,新闻媒体的用词习惯则呈现出地域性差异。中国大陆的官方媒体如新华社倾向于使用“教皇”,而其他地区(如台湾、香港)的媒体则更常使用“教宗”。一些媒体,如美国之音中文网,则可能在同一报道中交替使用这两个词。

五. “教宗”与“教皇”:哪个更“正确”或“合适”?

关于“教宗”和“教皇”哪个翻译更“正确”或“合适”的问题,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这两种翻译都有其历史渊源和一定的合理性,只是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更适用。

从神学和天主教自我定位的角度来看,“教宗”可能更贴近“Pope”的本意。 “Pope”一词源于希腊语的“πάππας”(pappas),意为“父亲”,最初是对司铎或主教的昵称,后来专用于罗马天主教的最高职位。 “宗”字所蕴含的祖先、传承、首领以及宗教派别的含义,与教皇作为圣伯多禄的继承人和天主教的精神领袖的角色更为契合。此外,天主教官方也明确使用“教宗”这一称谓。

然而,“教皇”这个翻译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历史上,教皇不仅是宗教领袖,也曾是拥有世俗统治权的君主,例如教皇国的存在就长达千年。 “皇”字所代表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皇在天主教世界中的权威。此外,“教皇”这一称谓在中国大陆有着长期使用的历史和广泛的社会认知度。

因此,与其说哪个翻译更“正确”,不如说这两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各有其侧重点和适用性。“教宗”更强调宗教和精神层面,更符合天主教的自我定位和官方用法;而“教皇”则更多地保留了历史的印记,强调了教皇的权威和地位,并在中国大陆拥有更广泛的社会认知。

六. 旁支问题的探讨

除了主要的语义和历史分析外,考察一些相关的旁支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Pope”在中文翻译中的复杂性。

1. 政治或意识形态的考量

“教宗”和“教皇”这两种翻译方式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受到政治或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正如前文所述,清朝皇帝对“皇”字的使用非常敏感,这直接影响了当时对“Pope”的翻译。 “皇”字所带有的权力色彩,或许更符合一种国家中心主义的视角。而其他地区更倾向于使用“教宗”,可能反映了更侧重于宗教事务本身的立场。

梵蒂冈与中国的关系一直较为复杂,翻译上的差异可能也是这种复杂关系的一种体现。尽管近年来双方在主教任命等问题上有所进展,但彼此间的认知和用语习惯仍然存在差异。

2. 翻译学上的策略

从翻译学的角度来看,“教皇”和“教宗”的选择体现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教皇”可能更倾向于采用本土化的策略,即使用中国文化中已有的概念(皇帝)来理解和表达西方文化中的新概念(教皇)。这种策略的优点是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但可能牺牲一定的准确性,因为教皇并非世俗皇帝。

另一方面,“教宗”则更接近于异化的策略,即尽量保留原文的概念和文化内涵,使用更贴近宗教语境的词语来翻译。 “宗”字虽然也有世俗含义,但在宗教语境中更多地与宗派、传承相关,更能体现教皇作为宗教领袖的独特性。

这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往往受到翻译的目的、目标受众以及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解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 与其他受汉文化影响的语言的比较

考察其他受汉文化影响的语言,如日语和韩语,是如何翻译“Pope”的,可以为我们理解中文翻译提供新的视角。在日本, “Pope”主要被翻译为ローマ法王(Rōma Hōō,罗马法王)和教皇(Kyōkō)。其中,“教皇”使用了与中文相同的“皇”字。在韩国,“Pope”则被翻译为교황(Gyohwang),同样使用了汉字“皇”的韩语发音。

日语和韩语都倾向于使用带有“皇”字的翻译,这可能反映了这些国家历史上也曾受到中国皇权文化的影响,并且在理解西方宗教领袖时,更容易从权力地位的角度进行类比。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日语中也使用了“罗马法王”这种更为中性的翻译,强调了教皇作为罗马天主教领袖的身份。

七. 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Pope”的中文翻译问题,“教宗”和“教皇”这两种译法的并存,是语言、历史、文化和政治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宗”字所蕴含的宗教传承和精神领导的意义,使得“教宗”更符合天主教的自我定位和官方用法,并在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华人社群中得到广泛使用。而“皇”字所代表的至高权力,则使得“教皇”更容易被理解为拥有高度权威的宗教领袖,并在中国大陆的官方媒体和大众语境中占据主导地位。

历史上,“教皇”的称谓出现较早,可能与早期传教士希望借助中国文化中“皇”的地位来传达教皇的权威有关。然而,清朝统治者对“皇”字的敏感性也导致了“教化王”等替代称谓的出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国与西方世界交流的深入,“教皇”的使用逐渐稳定下来,但在不同的地域和社群中,对教皇角色的理解侧重点不同,最终导致了“教宗”的流行。

从翻译学的角度来看,“教皇”和“教宗”分别体现了本土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反映了译者在文化沟通和准确性之间所做的权衡。与其他受汉文化影响的语言相比,日语和韩语也倾向于使用带有“皇”字的翻译,这可能与这些国家相似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关。

最终,选择使用“教宗”还是“教皇”,往往取决于具体的语境、使用者的立场以及所要强调的教皇角色的侧面。虽然天主教官方倾向于使用“教宗”,但在中国大陆,“教皇”仍然是主流用法。这两种翻译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揭示了中西方在宗教和权力认知上的差异与融合。

(来自微信公众号:流码公社)

本文由作者按照 CC BY 4.0 进行授权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