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良之名,狮之胆:新教宗良十四世的世纪抉择与历史回响

1. 阳台,泪水,与千钧重负

这是一个为历史铭记(至少是为24/7新闻周期捕捉)的场景。2025年5月8日,圣伯多禄广场,人头攒动,目光汇聚。随后,那个身着礼服的身影出现了:罗伯特·弗朗西斯·普雷沃斯特,如今的良十四世。

据报道,他在彼得宝座的重压面前一度哽咽,那是人性在神圣职责面前的瞬间流露。诚然,这是一幅动人的画面。然而,在承担如此重任的时刻,除了个人情感的流露,其背后也承载着教会深远的考量与期望。

一位美国教宗——这曾被认为“不可能之事”终于发生——不仅仅是新鲜事,更是一种宣言。或者,这是一项需要平衡各方期望与教会未来走向的复杂抉择。

2. 从芝加哥到梵蒂冈:一位“拉丁洋基”的炼成记

罗伯特·普雷沃斯特的履历,读起来就像一份为21世纪教会领袖精心准备的简介。

出生于芝加哥的多元文化大熔炉(法意混血父亲,西班牙-克里奥尔混血母亲——一个展现普世教会缩影的家庭背景),还拥有维拉诺瓦大学的数学学位。这可不是传统意义上一辈子待在修院的神职人员。普雷沃斯特的早年生活带有典型的美国奋斗者印记,只不过他选择的是奥斯定会而非华尔街。

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历史上第一位奥斯定会教宗。这并非无关紧要,它暗示了一种对强调团体和理性思辨的灵修传统的亲近,呼应了奥古斯丁本人在信仰与理性间的探索。

随后是长达二十年的拉美派驻——秘鲁。那不是短暂的访问,而是深度沉浸。从丘卢卡纳斯的堂区神父到奥斯定会的全球总会长,普雷沃斯特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基层的牧灵实践与高层的行政智慧。他成了一位“拉丁洋基”,一个能用带着芝加哥人特有的务实精神,流利地用西班牙语阐释阿奎那思想的人。

当方济各在2014年将他从秘鲁召回,并最终于2023年任命他为圣座主教部部长时,他的成长轨迹逐渐清晰。普雷沃斯特不仅是一位备受瞩目的候选人,也被视为与方济各时代精神一脉相承,并预备在教会持续的革新与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他的晋升之路稳健而扎实,既展现出对教会传统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超越常规的视野与能力。

3. 名号的玄机:“良”的战略性品牌重塑

选择“良十四世”这一名号,是梵蒂冈在符号运用上的深思熟虑之举,一次巧妙联结历史传承与时代精神的教宗名号选择。明确致敬良十三世(1878-1903)是其核心意涵之一。

良十三世,《新事》通谕的作者,现代天主教社会训导的奠基人,被誉为“工人的教宗”。在一个充斥着零工经济、人工智能导致失业和不平等加剧的时代,援引良十三世,就像学术界援引经典著作——召唤一个关乎时代、拥有道德清晰度的重要参照。这是一个信号:这位教宗意在“与民同在”,积极回应劳工与正义这些重要的社会议题。正如评论所指出的:“良十三世开启了支持劳工、扶助贫弱的教会道路,新教宗选此名号,无疑是在向世人昭示他将延续教会服务社会大众的使命感。”

但“良”也呼应了良一世,那位“大教宗”,他曾面临严峻挑战,并在迦克墩公会议上为基督二性一位的教义定调。勇气、神学分量、信仰的捍卫者。这既象征着坚定的信仰力量,也可能预示着一种更为审慎和周全的领导风格。这种精心的调校是教会智慧的体现,与其说是刻意追求某种潮流,不如说是试图在深刻变革的时代中找到一种可持续的平衡。

4. 钢丝上的舞者:教义、对话与“可能性的艺术”

真正的考验从这里开始,当理想的蓝图遭遇纷繁复杂的现实。普雷沃斯特,如今的良十四世,继承的是一个既拥有普世性,又面临多元挑战的教会。

在社会正义、移民和贫困问题上,外界期望他能继续唱响关怀弱者的福音之声。他在秘鲁的背景,他所说的教会应“走向贫困者、走向边缘人群”的愿景,都指向延续性。他很可能会继续推动“众议精神”这一教会重要议程,强调更广泛的聆听与共同辨明,尽管最终的决策权依然在教宗手中。他甚至推动女性在主教遴选中有投票权——一个程序上的重要进展,而非根本性的变革,但终究是个积极的调整。

然而,在性别与LGBTQ等敏感议题上,挑战依然存在。他过去曾对某些流行文化现象表达过审慎看法,并坚持教会关于“两性生理范畴”的传统观点。这反映了其在相关问题上倾向于传统立场。他对女性圣秩的立场——“不一定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带来新的难题”——则显示出在这一议题上的保守态度。

这反映了教会在处理复杂议题时,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在坚持核心教义与寻求牧灵实践之间取得平衡的策略。这并非简单的矛盾,而是教会传统中一种在原则坚定与具体情境关怀之间寻求智慧平衡的体现。教会“零容忍”政策的落实,有时会面临体制惯性带来的挑战。如何真正将承诺付诸实践,将是他任期内的一个重要考验,也是外界持续关注的焦点。

5. 美国教宗:新视角还是新起点?

所以,一位美国教宗。

这个诞生了好莱坞、硅谷,以及一个充满活力、富裕却又深度分裂的天主教社群的国度。良十四世的出现,是“新世界”为“旧世界”体制注入新的活力吗?或者,更中性地看,他是不是那个能以其独特背景促进理解与对话的人选——足够了解现代社会的脉动,在教廷多年的经验使其深谙传统,而其“拉丁美洲”的经历又能帮助沟通全球南北?

他的仰慕者视他为“世界公民”,一位通晓多国语言的搭桥者。一些观察者可能会认为他是一位深谙教会内部运作的管理者,能够娴熟地应对各种复杂局面。

真相,一如既往,可能存在于多棱镜的折射之中。他说教会应是“充满慈爱、对所有人敞开的团体…像这广场一样欢迎所有人”。美好的愿景。而梵蒂冈在秉持开放姿态的同时,也始终在维护其信仰与传统的边界方面有着明确的考量。

良十四世的任期或许不是一场急风骤雨式的革命,它更可能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发展,一次在前教宗方济各开启的道路上继续探索的努力。正如有观察人士敏锐观察到的,他是一个“变与不变”兼具的人物。

教会的传承与革新如同一个复杂的系统,每一次领导层的更迭都是一次关键的“承接与开启”,人们期待它能带来更完善的“凝聚力”和更强的“适应性”。

教会的选择已经做出,新的篇章已经开启。全世界都在关注,在新领袖的带领下,教会能否成功应对时代的挑战,弥合分歧,焕发新的生机。

(来自微信公众号:流码公社)

本文由作者按照 CC BY 4.0 进行授权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