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毁誉参半的教皇方济各:是改革先锋,还是传统的“破坏者”?

4月21日,88岁的教皇方济各离世。教皇方济各(原名贝尔格里奥)是第266任天主教教皇,也是首位来自拉丁美洲和耶稣会的教皇,他无疑是历代教皇中少有的极具话题性的人物。自2013年当选以来,一直是位极具影响力且备受争议的人物。他因强调慈悲、关怀边缘群体、推动梵蒂冈改革及促进对话而广受爱戴,但也因其在离婚再婚者领圣餐、《传统守护者》限制拉丁弥撒等问题上的立场,以及被视为偏离传统的言论而引发保守派强烈批评。

本次研究会从他在阿根廷的早年生活、家庭背景、教育经历,以及他作为一名耶稣会士的成长历程开始。到他在阿根廷担任神父、省会长、主教乃至枢机主教期间的经历,来探讨他对贫困问题、社会正义的看法的形成过程。然后会尝试梳理他如何在2013年那次特殊的教宗选举中脱颖而出,成为历史上首位来自拉丁美洲、首位耶稣会士教皇。当然核心仍然会聚焦于他的教皇任期。最后,研究尝试通过分析支持和反对他的不同群体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试图理解争议的由来,以及他对于天主教会可能产生的长远影响。

本研究并非旨在简单地‘评判’教皇方济各,而是希望通过对其人生轨迹、思想脉络、具体作为、面临的争议及其根源进行细致梳理和客观分析,为理解这位在当代世界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宗教领袖,提供一个更加全面、深入且平衡的视角。


以下是全文:

1. 导言:极具争议的教宗

教皇方济各,原名豪尔赫·马里奥·贝尔格里奥,无疑是当代世界舞台上一个备受瞩目且极具争议的人物。自2013年当选为第266任天主教教皇后,他便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对教会事务的立场引发了广泛而多元的反应。一方面,无数人对他充满敬爱和拥戴,认为他为古老的教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开放和对边缘群体的关怀。另一方面,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他持有强烈的批评甚至反对意见,认为他的某些言论和政策偏离了传统教义,甚至可能对教会的未来产生负面影响。

本报告旨在尽可能客观、全面地展现教皇方济各的生平、思想与作为,深入探究他为何会引发如此复杂多元的反应。通过对其人生轨迹、思想脉络、具体作为、面临的争议及其根源进行细致梳理和客观分析,为理解这位在当代世界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宗教领袖,提供一个更加全面、深入且平衡的视角。教皇方济各于2025年4月21日逝世,这为我们研究其在位期间的贡献和影响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期。

2. 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到梵蒂冈:豪尔赫·马里奥·贝尔格里奥的成长历程

早年生活与家庭影响:

豪尔赫·马里奥·贝尔格里奥于1936年12月17日出生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弗洛雷斯区的一个工薪阶层社区。他的父亲马里奥·何塞·贝尔格里奥是一位来自意大利皮埃蒙特的会计师,母亲雷吉纳·玛丽亚·西沃里是一位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祖籍意大利北部的家庭主妇。他是家中五个孩子中的长子。值得注意的是,他的祖父一家为了逃避贝尼托·墨索里尼的法西斯统治,于1929年离开意大利。这一经历可能在贝尔格里奥心中埋下了对政治压迫和人权问题的关注。正如Hola!杂志的文章所强调的那样,这段旅程深刻地塑造了他们家族的故事,他的父亲也正是为了逃离法西斯主义而在1929年离开意大利,并向孩子们灌输了努力工作的价值观。在成为神父之前,贝尔格里奥曾做过各种工作,包括在夜总会当保镖、做清洁工以及在食品科学实验室担任化学技术员。这些早年经历使他对社会各阶层的生活都有了切身体验,这可能影响了他日后对边缘群体的关注。据《印度时报》报道,他曾回忆起自己扫地和在化学实验室工作的经历。他的家庭经济并不富裕,但有着深厚的意大利传统,他的母亲会做意大利饺子等传统食物。家庭强调努力工作和虔诚的信仰。此外,年轻时的贝尔格里奥曾因严重的肺炎失去了一部分肺,这或许也塑造了他对脆弱和坚韧的看法。他还是一位狂热的足球迷,是圣洛伦索俱乐部的忠实支持者,并且喜欢跳探戈,这些个人爱好展现了他与阿根廷文化的紧密联系。

耶稣会士的成长历程:

贝尔格里奥在一次去教堂忏悔时受到一位神父的启发,于1958年加入了耶稣会。这个决定出乎他家人的意料。他在智利学习人文科学,1960年获得哲学学士学位,并在1967年至1970年在圣何塞学院学习神学。在成为神父之前,他曾在耶稣会高中教授文学和心理学。1969年12月13日,他被祝圣为神父。从1973年到1979年,他担任阿根廷耶稣会省会长。1973年,他曾前往耶路撒冷朝圣,但因赎罪日战争爆发而缩短了行程。他还曾担任科尔多瓦耶稣会团体的告解神父和灵修导师,并于1986年在德国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在萨莱森学校学习期间,他曾受到乌克兰希腊礼天主教神父斯特凡·茨米尔的指导。耶稣会的严谨学术训练和强调服务、在万物中寻找上帝的灵修传统深深地影响了他。他早期担任省会长时年仅36岁,这表明他在耶稣会内很早就展现出领导才能,尽管他自己也承认在那段时期曾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对贫困问题和社会正义的看法:

在成为教皇之前,贝尔格里奥就展现出对贫困和社会正义的深切关注。他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担任“街头神父”,无畏地帮助那些弱势群体。他的朋友们记得他是一位坚定的弱势群体倡导者。他经常公开反对不公正现象,例如对移民工人的不公待遇。作为布宜诺斯艾利斯总主教,他注重牧灵关怀和生活简朴,不住在主教府,而是选择住在公寓里,并经常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他还增加了教会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贫民窟的存在,任命了更多的神父服务于这些地区。在2001年阿根廷发生经济危机期间,他曾联系内政部,要求警方区分参与破坏活动的暴徒和和平抗议者。作为布宜诺斯艾利斯枢机主教,他曾称极端贫困是对人权的侵犯,并批评造成巨大不平等的“不公正的经济结构”。他对解放神学的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起初他较为保守,但后来逐渐认识到贫困的结构性根源和不公正现象,并开始支持自助团体和工会。他参与起草了2007年巴西阿帕雷西达主教会议的结论性文件,该文件认可了解放神学的一些关键原则。他在担任布宜诺斯艾利斯总主教期间的生活方式有力地体现了他对简朴和与穷人团结的承诺,这与他日后作为教皇所倡导的“贫穷教会服务穷人”的理念一脉相承。

3. 历史性的教宗选举:2013年教宗选举及其意义

本笃十六世的辞职与选举背景:

教皇本笃十六世于2013年2月宣布辞职,这是近六个世纪以来首位教皇辞职。他辞职的原因包括年迈体衰以及教皇职务带来的身心压力。失眠也被认为是促使他做出这一决定的主要因素。本笃十六世的辞职为选举新教皇铺平了道路。当时,梵蒂冈正面临着多重挑战,包括神职人员性侵丑闻和财政问题。教会内部也存在改革罗马教廷的呼声。此外,所谓的“梵蒂冈泄密”事件也暴露了教会内部的一些问题。本笃十六世的突然辞职打破了长久的传统,预示着教会进入了一个变革的时期,这也可能使得枢机主教们在选择新教皇时更加倾向于考虑能够带来不同领导风格的候选人。梵蒂冈所面临的各种丑闻和内部挑战也可能促使枢机主教们寻求一位能够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并重建教会信任的教皇。

首位拉丁美洲和耶稣会士教皇的当选:

教宗选举秘密会议于2013年3月12日开始。经过五轮投票,2013年3月13日,枢机主教豪尔赫·马里奥·贝尔格里奥当选为新任教皇。这是一次相对较短的教宗选举。他成为历史上首位来自美洲的教皇,首位南美洲教皇,也是首位耶稣会士教皇。他选择“方济各”作为他的教皇名号,以纪念圣方济各·亚西西,象征着他对谦逊和关怀穷人的承诺。他的当选被视为历史性的转变,标志着拉丁美洲在天主教会中的重要性日益增长。最初的全球反应大多是积极的,充满了惊喜和希望。他的谦逊和对穷人的关注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一些观察家也注意到他当时76岁的年龄和健康状况(只有部分右肺)。

4. 方济各教皇任期的主题支柱:教导与重要文献

主要宗座劝谕和通谕分析:

方济各教皇在其任期内发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文献,这些文献构成了他教导的核心。

■《福音的喜乐》(Evangelii Gaudium,2013年):这篇宗座劝谕呼吁教会开启新的福传篇章,强调传教门徒的精神、教会对穷人的义务以及建立公正经济和政治秩序的必要性。它着重于克服自满情绪、发挥牧灵创造力以及福音基本宣讲的重要性,并倡导优先考虑福传的“传教选择”。

■《愿祢受赞颂》(Laudato Si’,2015年):这篇通谕探讨了关爱我们共同家园的主题,将地球的脆弱性与穷人的困境联系起来,强调万物互联,并批判了技术统治模式。它呼吁采取尊重人类和社会维度的“整体生态”观,并关注污染、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爱的喜乐》(Amoris Laetitia,2016年):这篇宗座劝谕探讨了家庭中的爱,回应了家庭牧灵关怀和当代挑战。它强调婚姻的不可拆散性、圣事性以及生育和教育子女的重要性,并鼓励牧师避免在不考虑复杂情况的情况下做出判断。它还强调良心在道德决策中的作用。

■《众位弟兄》(Fratelli Tutti,2020年):这篇通谕探讨了博爱和社会友谊,呼吁建立一个更公正、和平的世界,所有人都应为此做出贡献。它以善良的撒玛黎亚人的比喻为榜样,鼓励人们建立桥梁、克服偏见,并倡导超越国界、包容移民的爱。它还强调对话和仁慈的重要性。

核心主题探索:

方济各教皇的教导反复强调以下几个核心主题:

■慈悲:慈悲是他教皇任期内的一个中心主题,强调天主的怜悯以及教会需要展现慈悲。这影响了他处理包括离婚再婚者领圣餐等问题的态度。

■走向边缘:他始终强调关注社会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的需求。这源于他在阿根廷的经历,并成为他许多行动和教导的指导原则。

■教会共议同行:他强调教会需要“共同行走”,让信徒参与到决策过程中。他发起的以“教会共议同行”为主题的世界主教会议是这方面的一个重要举措。

■普世博爱: 他呼吁所有人承认彼此是兄弟姐妹,促进社会友谊,克服分裂。这是通谕《众位弟兄》的核心内容。

■关爱受造物: 他强烈强调对环境的责任,并呼吁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通谕《愿祢受赞颂》是他关于这一主题的主要文献。

方济各教皇的这四份主要文献共同构建了一个全面的愿景,涵盖了教会和世界的各个方面,从灵性更新到社会正义,再到家庭生活和全球互联互通。这些核心主题相互关联,反映了他对信仰和行动的整体性方法。例如,在《愿祢受赞颂》中,他对受造物的关爱常常与对穷人的公正联系在一起。他对教会共议同行的强调代表了教会治理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可能在长期内促成更加分散和更具参与性的模式。

5. 行动与举措:塑造教会与世界

改革梵蒂冈:

方济各教皇致力于改革梵蒂冈的机构和财政。他实施了罗马教廷的改革,旨在加强福音传播和倾听地方教会的声音,权力下放,并赋予平信徒和妇女更大的角色。他改革了梵蒂冈的财政部门,成立了经济秘书处,引入了投资框架,并采取了反腐败措施,并下令清理梵蒂冈银行。然而,这些改革遭遇了梵蒂冈内部的阻力,并且在他任期内财政丑闻依然存在,“贝丘案”也延缓了一些改革的进程。2022年,他颁布了宪章《你们去宣讲福音》巩固了这些改革,并提高了梵蒂冈财政的透明度。他还通过让包括女性在内的平信徒参与进来,彻底改变了世界主教会议。方济各教皇改革梵蒂冈官僚机构和财政的努力表明他认识到教会需要进行现代化管理,解决腐败和效率低下的问题。所遇到的阻力凸显了在等级森严的机构内部改变长期存在的结构和做法所面临的挑战。赋予平信徒和妇女在梵蒂冈管理和主教会议中更大的权力代表着教会走向更具包容性的重要一步,有可能改变教会内部权力平衡,使其不再仅仅掌握在神职人员手中。这些改革的实施程度以及它们对梵蒂冈运作和教会未来治理的持久影响还有待观察。

应对神职人员性侵危机:

方济各教皇将应对神职人员性侵危机作为其教皇任期的首要任务之一。他最初为一位被指控包庇性侵犯的智利主教辩护,但后来承认自己犯了“严重错误”。他召集了所有智利主教到梵蒂冈,之后他们集体辞职。他剥夺了美国主教西奥多·麦卡里克的枢机头衔并解除了他的神职。2019年,他召开了史无前例的性侵问题峰会,并采取了具体措施,包括开放梵蒂冈档案和强制报告性侵指控。他还废除了性侵案件中的“宗座保密”制度。尽管如此,他仍因在一些备受瞩目的案件中似乎偏袒被指控的神职人员而受到批评。幸存者团体对此表示失望。尽管方济各教皇采取了重要措施来解决神职人员性侵危机,但他所面临的持续批评表明,这一问题根深蒂固,教会内部在实现问责和治愈方面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最初的一些失误,例如为智利主教辩护,也反映了处理此类敏感和影响深远的问题所涉及的复杂性和个人层面。他随后的道歉和行动表明他愿意学习并调整自己的方法。

促进合一与对话:

方济各教皇积极推动普世教会合一和跨宗教对话。他促进了与伊斯兰教的对话,2021年对伊拉克的历史性访问并会见了什叶派穆斯林最高宗教领袖。他与逊尼派穆斯林最高权威艾资哈尔大伊玛目签署了《人类博爱文件》。他还努力促进与其他基督教教派的普世对话,并为天主教徒多年来对待其他基督徒的方式请求宽恕。2014年,他帮助促成了美国和古巴关系的缓和。他还与中国就主教任命问题达成了一项有争议的历史性协议。此外,他经常呼吁在各种冲突地区实现和平。方济各教皇积极推动普世教会合一和跨宗教对话,这表明他致力于在不同信仰之间建立桥梁,促进基督徒之间的团结。他与伊拉克什叶派穆斯林最高宗教领袖的会晤是天主教与伊斯兰教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与中国的协议突显了与具有不同政治和宗教制度的国家交往的复杂挑战。他对冲突地区的持续和平呼吁表明教会作为全球舞台上的道德力量的持续作用,即使这些呼吁并非总是转化为直接的政治解决方案。

6.风波迭起:教皇任期的争议与批评

《爱的喜乐》引发的辩论:

《爱的喜乐》第八章中关于离婚再婚者领圣餐的问题引发了广泛争议。传统天主教教义通常禁止这种情况,除非他们承诺不行夫妻之事。《爱的喜乐》则提出了一种更为细致的方法,考虑了具体情况和个人良心。这引发了关于该劝谕是否改变了教会教义或仅仅提供了牧灵指导的辩论。一些主教和枢机主教公开质疑教皇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甚至发布了“疑问”。不同的教区也出现了不同的解读和牧灵方法。围绕《爱的喜乐》的争议揭示了天主教会内部在传统婚姻教义与对复杂家庭情况采取更具同情和包容的牧灵方式之间的显著张力。这个问题成为关于方济各教皇任期更广泛辩论中的一个主要焦点。对《爱的喜乐》第八章缺乏明确和普遍接受的解释导致了牧灵上的模糊性,以及不同地区教会对离婚再婚天主教徒的牧灵方式可能存在不一致。

拉丁礼弥撒的争议:

2021年,方济各教皇发布宗座牧函《传统的守护者》(Traditionis Custodes),对使用传统拉丁礼弥撒施加了新的限制。这推翻了他前任本笃十六世扩大使用传统拉丁礼弥撒的决定。限制的原因包括担心拉丁礼弥撒被意识形态化地用于倒退和制造分裂。这一决定在传统天主教徒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们认为这是对他们偏爱的敬拜形式的攻击。一些人认为这是对本笃十六世遗产的否定。但也有人欢迎此举,认为这有助于促进教会内部的团结。这场争议凸显了天主教社群在礼仪偏好和梵蒂冈第二次会议解读方面的分歧。教皇方济各对拉丁礼弥撒的限制表明了他对教会内部团结的担忧,以及他愿意采取果断行动(即使存在争议)来促进他所理解的团结。传统主义者的强烈负面反应揭示了他们对旧礼仪的深厚依恋以及对教会传统和改革的不同看法。教皇认为拉丁礼弥撒中的僵化有时会掩盖“精神失衡”或“情感偏差”,这是一个强烈且可能引起疏远的声明,揭示了他对一些坚持传统礼仪的人的动机的潜在担忧。这种观点暗示了他更深层次的担忧,超越了单纯的礼仪偏好,暗示了他将某些传统主义的表现与潜在的心理或意识形态问题联系起来。

其他有争议的言论和任命:

方济各教皇的一些其他言论和任命也引发了争议。例如,他对同性恋问题的表态——“我是谁,竟敢评判?”、允许祝福同性伴侣以及关于同性恋不是犯罪的言论,虽然传递了更为包容的信息,但也引来了保守派的批评。他对堕胎的立场,将其比作“雇佣杀手”,虽然坚持了教会的教义,但他的强调方式与一些前任教皇有所不同。他对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批判也引来了一些保守派人士的指责,认为他带有马克思主义倾向。他任命了更多进步派的主教和枢机主教,这引起了保守派人士对教会未来走向的担忧,并撤换了保守派主教约瑟夫·斯特里克兰。他对乌克兰和加沙战争等各种政治局势的评论也引发了争议。教皇方济各对LGBTQ+群体的更加开放和牧灵的态度,尽管没有改变核心教义,但代表了语调和重点的重大转变,既赢得了进步人士的赞扬,也招致了保守派的批评。特别是批准祝福同性伴侣的举动,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尤其是在非洲。他对资本主义的直言不讳的批评以及对社会正义的关注与解放神学和对全球不平等的关注相一致,这在南方国家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但在一些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与更为个人主义和自由市场导向的观点有时会发生冲突。他对主教和枢机主教的任命反映了他对教会的愿景,并可能对其领导和方向产生长期影响。撤换像斯特里克兰主教这样的人物表明他愿意面对内部反对。

7. 支持与反对的根源分析

主要支持群体及其动机:

支持方济各教皇的关键群体包括进步派天主教徒,他们普遍支持他对社会正义、包容性和改革的强调。那些欣赏他的牧灵方式和对慈悲的关注的人也是他的支持者。许多南方国家的人民对他的贫困和边缘化群体的关注表示赞同。他在跨宗教对话方面的努力也受到广泛赞赏。

反对的根源分析:

反对方济各教皇的关键群体包括保守派天主教徒,他们反对他在社会问题上更为进步的立场以及他们认为的教义模糊性。他们对《爱的喜乐》的解读以及离婚再婚者是否可以领圣餐的问题表示担忧。他们也反对限制传统拉丁礼弥撒。一些人还反对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以及他们认为的左倾政治观点。还有一些人质疑他对神职人员性侵危机的处理,认为他做得不够。

教皇方济各的沟通风格对塑造认知和反应的影响:

方济各教皇以其非正式和直接的沟通风格而闻名。他使用简单的语言和相关的例子。他强调个人接触和姿态,而不是正式的言辞。他还利用社交媒体接触更广泛的受众,并愿意坦诚地接受采访和回答难题。他的风格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但有时也被一些人认为含糊不清或不合正统。教皇方济各的非正式沟通风格帮助他与更广泛的受众建立了联系,并展现出谦逊和平易近人的形象。然而,这种风格有时也导致了误解或对其清晰度和教义精确性的批评。他对行动和象征性姿态的强调常常比言语更能有力地传达他的信息,尤其是在展现他对穷人和边缘化群体的承诺方面。

8.未竟的遗产:评估长期影响

重塑天主教会的发展方向:

方济各教皇的任期可能会使天主教会更加关注“边缘”群体,更加强调社会正义和环境问题,并可能朝着更加共议和参与性的教会模式发展。他还可能在LGBTQ+问题和妇女角色方面对教会的长期立场产生影响。

改变教会内部不同力量的平衡:

他任命了来自不同地理区域的枢机主教,这可能会改变权力平衡,使其不再以欧洲为中心。平信徒和妇女在梵蒂冈机构和决策中的作用也得到提升。然而,教会内部传统主义和进步主义之间的紧张关系依然存在。

“全球南方”的背景如何影响天主教会与世界的关系:

作为首位来自全球南方的教皇,方济各的背景为教皇职位带来了不同的视角。他更加重视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例如贫困和环境正义。他在全球舞台上就气候变化、移民和社会正义等问题采取了强硬立场。他的背景也影响了他与政治领导人的关系,包括批评右翼民粹主义。方济各教皇来自全球南方的背景无疑影响了他领导下的天主教会与世界的关系,使得教会更加关注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例如贫困和环境正义。他更重视这些地区人民的疾苦,并在全球舞台上积极倡导他们的权益。他对气候变化、移民和社会正义等问题的强烈立场,也反映了他对全球南方国家所面临挑战的深刻理解。此外,他任命了更多来自全球南方的枢机主教,这可能会在未来进一步改变教会的权力平衡和全球视野。他与不同政治领导人的关系,包括他对右翼民粹主义的批评,也体现了他来自全球南方并在那里长期服务于边缘群体的经验。

9. 结论:复杂人物的客观视角

教皇方济各是一位极具影响力且复杂的宗教领袖,他的教皇任期充满了变革、争议和全球影响。他对慈悲、贫困和边缘化群体的关注以及教会共议同行的倡导,为天主教会带来了新的活力,并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他推动梵蒂冈机构改革、应对神职人员性侵危机以及促进跨宗教对话的努力,也体现了他重塑教会以适应当代世界挑战的决心。

然而,围绕他的诸多争议,例如关于离婚再婚者领圣餐的问题、他对传统礼仪的态度以及某些备受争议的言论和人事任命,也暴露了教会内部深刻的分歧。保守派人士担心他的某些立场会稀释教义和破坏传统,而进步派人士则希望他能在某些问题上采取更为开放的态度。

方济各教皇来自“全球南方”的背景深刻地影响了他领导下的天主教会与世界的关系,使得教会更加关注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并在全球舞台上就气候变化、移民和社会正义等问题发出了强有力的声音。他任命了更多来自全球南方的枢机主教,这预示着教会权力平衡的潜在转变。

总而言之,方济各教皇的遗产是多方面的。他无疑重塑了天主教会的发展方向,对教会内部不同力量的平衡带来了变化,并提升了天主教会作为全球道德力量的地位。理解他的生平、思想和作为,需要我们以客观和全面的视角,认识到他对天主教会和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他引发复杂多元反应的深刻根源。

(来自微信公众号:流码公社)

本文由作者按照 CC BY 4.0 进行授权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