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任何人都只能活在历史中

这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对于设计师功过是非评价的文章。对于一个软件从业人员来讲,设计被糟蹋的事情没少见,所以我觉得好像如果一个设计没有被糟蹋,设计师不是该感恩吗?

今天讲的这个设计师呢,当年在国外留学期间,对欧洲大教堂建设应该是有感触的。你看英国的坎特伯雷教堂修建了401年,法国的鲁昂教堂也建了359年,还有很多大教堂建了几百年到现在还没完工。所以,设计师应该是受此启发,所以认为只要给后人留下来建设规范以及设计蓝图,后人只要按建设规范和设计蓝图进行建设就行了。

这个建设规范和设计蓝图确实也执行了很多年,但没想到某一年换了另一个施工队就出了问题。啥问题呢?这个新的施工队队长认为这个设计师留下的设计蓝图不够中国风(不过想想也是,设计师毕竟是留过洋的,所以设计中带有些许洋气那也是再正常不过了),这个建设规范也不够传统(这也是可以想象的,毕竟设计师参照海外教堂建设来定的建设规范嘛)。这个时候麻烦就出现了,新施工队队长抛弃了原有的建设规范,根据传统建设习惯拟定了新的建设规范,并拿出了自己参照历史设计足够有中国风的设计蓝图。同时呢,新施工队队长雄心勃勃的开始了新的建设。

事呢,就是这么个事。所以很多人就开始埋怨这个设计师,你怎么能这么没有预见性呢?而且这个设计师曾经的一些设计做法也被人一起联带诟病。所以这就是前面我讲的那篇对于设计师的功过是非评价的文章。

其实,作为一个混迹软件多年的码农,也确实非常能够理解设计被完整执行的难处。见过太多次被客户奚落为“忽悠”(感谢赵本山让忽悠一词火遍大江南北。使得很多事情不用细讲,就“忽悠”就能一语抵千言)的案例,无论小厂大厂的。曾经不止一次有客户讲,什么大厂啊,就是忽悠我们买一堆设备。但其实作为业内人员,看过太多为了卖设备给客户忽悠一个大概念,但其实比忽悠更多的情况是,设计被施工所糟蹋的。没有强力的机制保障,要想设计不被施工所糟蹋几乎是不可能的。

强力的机制保障,可以说是设计不被糟蹋的不二法门。但是,什么样的机制保障叫强力的机制保障又是一个问题。几年之前看过一本书,叫《辩论》。这本书不是教你辩论技巧的书,而是美国制宪的会议记录。这本书值得一读。毕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嘛。这本书其实可以看成是一个机制设计过程的记录。讲远了哈。在软件行业里面,一般会讲CMMI(但是CMMI其实也是不够中国风的外来舶来品),其实也是讲机制建设的。基本就是通过过程的可控,来实现施工结果的可控,并且要通过独立于项目的QA来保障规范和蓝图不会被轻易改变。当然QA也可能被收买,也可能责任心不强。但有一点,如果这个QA是置于项目经理之下的,那么就更加不可能发挥机制的作用了。

所以任何我们看到的好作品都是幸运的,设计师也是幸运的。但同时,我们也没办法放开历史去看任何一个设计师或者任何一个人。沃森生物的李云春、黄镇;恒瑞医药的孙飘扬;分众传媒的江南春;长城汽车的魏建军等等,都是在各个自己领域的翘楚,设计了整个企业,影响了一个行业。但是,放在历史的当中,他们也依然是带有巨大局限性的。

从历史来看人物,就如同从宇宙来看地球和人生……

本文由作者按照 CC BY 4.0 进行授权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