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禁令,能否斩断千年“酒桌潜规则”?白酒江湖的“生死劫”还是又一场“表面文章”?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总有些故事在不经意间重复上演。当一纸关于“工作餐不上酒”的新规悄然落地,不禁让人想起那些尘封的禁酒往事,以及在禁与不禁的拉扯中,酒与人、酒与权、酒与市的千年纠缠。然而,历史的经验也告诉我们,每一项旨在移风易俗的规定,都将面临落地生根的考验。 这一次,熟悉的“紧箍咒”又将给激荡的白酒江湖带来怎样的变数?它能否真正撼动那些潜藏在桌面之下的“隐形酒桌”?
01. 禹王樽前一声叹:千年禁与不禁的酒局迷思
让我们将思绪拉回遥远的过去。酒的诞生,本身就是一场美丽的意外。野生水果在陶罐中悄然发酵,懵懂的先民初尝这奇特的液体,惊喜于它带来的迷醉与欢愉。考古学家在河南贾湖遗址发现了约9000年前的酒的痕迹,那是由稻米、蜂蜜和水果酿成的琼浆,堪称人类文明的“液体面包”。
然而,正如《战国策》中记载,夏禹饮仪狄所酿之酒而甘之,却也预言:“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这或许是华夏历史上最早的“禁酒”意识萌芽。从神坛祭祀的圣物,到社交宴饮的催化剂,再到文人墨客的灵感源泉,酒的身份不断演变,但其“双刃剑”的属性也日益凸显。
历史上,禁酒令如影随形。西周的《酒诰》劝诫贵族戒酒以防腐化;汉初萧何禁酿,以保军粮;乃至近代,美国轰轰烈烈的“禁酒令时期”,试图彻底根除酒精带来的社会弊病,却催生了私酿泛滥和黑帮横行。每一次禁酒,都伴随着强烈的社会需求或统治者的特定考量——或是粮食危机,或是道德重整,或是秩序维系。但每一次,似乎也难以彻底磨灭深植于人性与文化中的杯中物情结,更何况是那些盘根错节的“酒桌文化”与“人情往来”。
02. 从“八项规定”到“工作餐不上酒”:禁令之刃,几度锋芒,几多变数?
时光流转至近十年。2012年底,《中央八项规定》横空出世,“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的利剑直指公款消费的沉疴。一时间,高端餐饮门庭冷落,而曾一度依赖“三公消费”的高端白酒市场,更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凛冬”。
犹记当年,以茅台、五粮液为代表的高端白酒价格应声跳水,销量断崖式下跌,酒企库存高企,股价亦随之震荡。那是白酒行业,尤其是高端品牌,被迫从“权力餐桌”走向“大众市场”的阵痛转型期。各大酒厂纷纷调整策略,渠道下沉,产品结构优化,营销方式也从“关系营销”转向更注重品牌文化和消费者培育。
风水轮流转,江湖几度秋。经过几年的调整与市场自然选择,白酒行业逐渐消化了“八项规定”带来的冲击,消费结构趋于健康,个人消费和正常商务消费成为主流。
然而,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其中明确规定:“党政机关工作餐不得提供高档菜肴、香烟,不上酒。”
你可能会问,这与之前的禁酒措施有何不同?从积极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其一,法律层级与权威性更高。 《条例》作为党内法规和国家行政法规的结合体,其约束力、覆盖面和长期性更为显著。
其二,表述更直接决绝。 “不上酒”三字,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模糊空间,比以往“禁止高档酒水”或“特定场合禁酒”更为严格,操作性也更强。
其三,指向“工作餐”的日常性与普遍性。 这不仅涵盖正式公务接待,也可能包括机关内部因工作需要安排的日常用餐,禁酒场景更为普遍。
其四,彰显制度化、常态化的决心。 这表明公务活动禁酒不再是阶段性重拳,而是长期坚持的制度规范。
03. 微澜之下,暗流几何?白酒江湖的“危”与“机”,以及那挥之不去的“对策”魅影
那么,这一“升级版”的禁酒令,又将如何搅动已然波涛汹涌的白酒江湖?其真实效力又将如何?
首先,我们不必过分夸大其对成熟市场的短期直接冲击。如今的白酒市场,尤其是头部品牌,早已不是吴下阿蒙。经过上一轮“洗礼”,对政务消费的依赖已大幅降低,市场基本盘主要由大众消费升级和正常的商务往来构成。因此,指望此次新规能像十年前那样引发高端白酒价格“雪崩”或销量“腰斩”,恐怕不太现实。“凛冬已过,春意悄然”,市场已经学会了在没有“公家饭”的阳光下生长。
然而,影响依然是深远的,更多体现在“固化”、“引导”以及与“执行博弈”的长期拉锯上。
进一步压缩残存的政务空间,但也需警惕“隐形化”:对于那些仍对政务渠道抱有幻想,或在某些角落仍存在“擦边球”的酒企而言,这无疑是进一步的挤压。尽管如此,我们也需清醒地认识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在某些层面依然可能存在。宴请的方式可能会更加隐蔽,地点可能转向“私人会所”或“内部食堂”,费用报销可能更加“巧妙”。但这无疑会增加违规成本和风险,将一些行为逼入更深的暗处。
巩固大众与商务消费主导地位,但挑战仍在:酒企将更加坚定地拥抱普通消费者和合规的商务宴请,持续在品牌文化、产品品质和渠道深耕上下功夫。“得民心者得天下”,在白酒市场同样适用。但与此同时,如何在新的社会风气下,重新定义商务宴请中的“酒文化”,避免“一刀切”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酒企需要思考的问题。
潜移默化的社会风气引导,过程漫长且曲折:《条例》虽主要约束党政机关,但其示范效应不可小觑。它会进一步强化“公务场合不饮酒”的社会共识。当然,这种风气的转变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制度的持续约束与文化的逐步涵养,更要面对根深蒂固的“人情社会”和“酒桌办事”的惯性思维。短期内,可能更多体现在公务系统内部的“明面”上,向社会层面广泛渗透并改变深层观念,尚需时日。
行业分化与品牌集中或将加剧,合规成为新壁垒:强者恒强,弱者更难。拥有强大品牌力、稳定品质和成熟市场运作能力的头部酒企,其抗风险能力和市场适应性更强。而一些缺乏核心竞争力、过度依赖特定渠道的中小酒企,则可能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此次《条例》的刚性规定能否彻底杜绝工作餐饮酒现象,仍有待观察其后续的监督力度和问责机制的有效性。而合规经营,也将成为酒企一道新的、无形的“护城河”或“绊脚石”。
结尾:杯酒沉浮,时代回响,与未尽的博弈
从夏禹的警示到《酒诰》的规劝,从美国的禁酒闹剧到中国当下的新规,酒,这杯交织着欢愉与烦恼、文明与失序的液体,始终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浮。每一次禁令的颁布,都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社会治理逻辑的体现,也往往伴随着执行层面的博弈与调适。
此次“工作餐不上酒”的新规,无疑彰显了持续正风肃纪的决心。然而,要真正让铁规发力、禁令生威,不仅需要高悬的利剑,更需要细密的制度笼子、不留死角的监督以及潜移默化的文化自觉。撼动那张“隐形酒桌”,远比一纸禁令来得复杂。
对于白酒企业而言,这既是挑战,更是契机——在更加规范(或至少是力求规范)的市场环境中,更加依赖品质、品牌和文化赢得未来。但前路并非坦途,如何在适应政策导向、应对复杂市场与直面“执行折扣”的现实之间寻求平衡,将是它们长期的课题。
这场围绕“杯中物”的千年博弈,在中国独特的社会土壤中,仍将以其特有的方式继续。每一次落子,都值得我们持续观察其涟漪,并对人性的复杂、制度的韧性以及政策执行的艰巨性抱有审慎的思考。最终,是清风正气涤荡旧习,还是“酒桌智慧”再出新篇,时间会给出答案,但这个答案,或许永远不会是简单的“是”或“否”。
(来自微信公众号:流码公社)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